1月4日,新年第一個工作日,被列為國家發改委重大建設項目的中國船舶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在上海長興島舉行開工奠基儀式。
這是落實中國船舶集團與上海市政府戰略合作協議精神、推動在滬船舶企業布局優化調整和轉型發展、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強國、科技強國、軍民融合、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推動我國船舶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又一標志性工程,也標志著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整體搬遷項目(滬東中華新廠區)建設全面啟動。
當天上午9點,在長興島南岸,車輛鳴笛、工程機械開動,標志著中國船舶長興造船基地二期開工,同時也是中國船舶滬東中華新廠區開建。遵循“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建設原則,二期工程選址在長興島南岸沿線,總建設面積為431.8公頃,總投資180億元。
整個二期工程分兩個階段實施,其中第一階段計劃投資80億元,建設項目主要包括研發設計樓、船體聯合車間、曲面分段裝焊車間、舾裝件模塊中心、涂裝車間、1#室內船塢、2#露天船塢、港池、舾裝碼頭等,規劃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形成年建造6艘特種船的生產能力,計劃于2023年年底建成。
二期工程將遵循“工藝先進、流程合理”規劃設計原則,按照現代化總裝造船模式組織生產,瞄準世界先進的精益造船模式,從工藝優化入手,綜合運用精度管理、信息集成、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先進生產理念,建立科學高效的生產管理體系,在作業中實現船舶分段及總段劃分合理化、生產流水化和自動化、管理托盤化、“殼舾涂”一體化和塢內搭載分段大型化,形成總裝造船優勢,有效保證產品質量,提高作業安全性,并與國內已有大型船舶總裝基地形成錯位競爭,引導國內船舶行業轉型發展。
滬東中華總經理陳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原來的老廠區在黃浦江里,水面寬度對建造大船有一定的限制。新廠區搬到長江口后,將為今后建造更大的艦船帶來利好。
“這是自動化程度較高的船廠,老廠區共有1萬多員工,新廠區只會保留五分之二的員工,效率提高了2~3倍,產能卻不降反升。”陳軍說,這也是公司轉型升級的契機,通過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的改善,該項目將為整個造船業的全面提升助力。而新廠區將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單體船廠之一,從而引領中國船舶行業往現代化的造船方向邁進一步。
滬東中華基建總監朱益民介紹稱,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將對進一步推動長興島海洋裝備基地由制造向智造轉型,推廣智能化生產線和綠色造船技術,打造世界先進的集總裝集成、系統模塊、核心配套、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全要素產業基地,“舉例來說,在綠色制造方面,造船企業是涂裝‘大戶’,長興二期的油漆、揮發性有機物處理等都將按照最新的環保標準進行;在智能制造方面,從鋼材進料、預處理、理料等整個過程將逐步實現無人化、自動化,自動進料、自動分揀。”
滬東中華有關負責人表示,長興造船基地二期項目承載著滬東中華發展的未來,將以此為契機,建設融合智能化設計、自動化制造、大數據管理為一體,應用5G+互聯網派工、機器人焊接、物聯網運行,形成涵蓋智能單元、智能生產線、感知系統等完整智能車間體系,全方位達到智能化的生產過程管理與控制,建成人員精簡、流程高效、節能環保、質量優異,全球領先的智能化、數字化造船企業,實現造船核心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更好地履行中國船舶集團“引領行業發展、支撐國防建設、服務國家戰略”的使命,踐行“精益求精、創新超越”的企業精神,成為“十四五”中國船舶工業科技創新、轉型發展的新能級和新亮點。
早在2005年,長興造船基地一期工程就開始建設。2008年開始,上海造船業“由浦江入東海”。江南造船集團率先告別相伴140多年的黃浦江,整體遷入長興基地。過去是十多年里,“江南長興”成為中國造船業最為令人振奮的名詞,長興島上一片荒蕪灘涂,變成我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造船基地。80平方公里的長興島,擁有59公里長年不淤、不積、不凍的深水岸線,當它與中國日新月異的船舶海工產業結合,這塊“造船寶地”的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長興造船基地二期工程的開工建設,將對進一步推動上海長興島海洋裝備基地由制造向智造轉型,推廣智能化生產線和綠色造船技術,打造世界先進的集總裝集成、系統模塊、核心配套、生產服務等為一體的全要素產業基地。
隨著2023年長興基地二期逐步建成,滬東中華浦東廠區和滬東重機浦東廠區計劃于2023年上半年開始陸續搬遷。根據2019年2月滬東中華、滬東重機與金橋集團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兩家公司搬遷后的土地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
整體搬遷后,滬東中華位于上海浦東的原址,也將迎來脫胎換骨。按目前計劃,老造船基地將打造成為具有歷史積淀的人文水岸,保留和活化利用工業遺產和歷史保護建筑,同時將立足于浦東新區的產業能級提升方向,重點發展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為支撐,以科技研發、總部經濟、數據創意、海洋經濟、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為重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來自國際船舶網